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元谋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元谋动态

元谋:金沙江畔稻浪涌 千亩良田孕新篇

日期:2025年08月11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连日来,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暑气蒸腾,元谋县江边乡的千亩高标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却涌动着别样生机。连片的稻苗已长至腿高,翠绿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微风拂过,层层绿浪与远处的金沙江水交相辉映。眼下,这里正进入中耕管理关键期,科学精细的管护不仅守护着粮食安全的根基,更在“粮经协同”的转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赋能 田间涌动智慧潮

走进示范基地,田垄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空中盘旋的植保无人机。它沿着预设航线精准穿梭,细密的雾状药剂均匀洒落在稻叶上,为传统农耕增添了浓浓的科技亮色。田埂边,农户们正忙着人工除草,与无人机作业形成巧妙呼应。

“现在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除草、防虫都不能马虎。”元谋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稻谷种植项目负责人文云海介绍,基地正探索植保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相比人工,无人机不仅能降低30%以上的成本,药剂喷洒也更均匀,还能减少农药残留,更环保高效。”

三破困局 干热河谷焕发生机

江边乡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纯净的江水灌溉与独特的光热条件,本是孕育优质稻米的天然温床。然而,过去分散的传统种植模式,让这片土地的潜力始终"沉睡"。

“以前种得杂、管得粗,品种不统一,技术跟不上,产量一直上不去。”文云海说道,粗放种植曾让这里的稻米品质参差不齐,农户收益也不稳定。

转机始于产投公司推行的品种、技术、模式“三突破”策略。“我们先是挑对了种,引进耐旱高产品种,让稻苗能稳稳扎根干热河谷;其次用对了技术,‘膜下滴灌+精准控肥’比传统种植节水40%,施肥全按土壤数据来,既不浪费又高效;最后改对了模式,‘大田改小地+水旱结合’让中耕管理事半功倍。”元谋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超细数变革,每一项突破都直指传统种植的痛点。

“两金模式” 铺就群众幸福路

中耕管理的有序推进,让“惠农富民”的底色愈发鲜明。这片稻田直接覆盖江边乡4个村组的1141户农户,产投公司创新的“两金模式”,让乡亲们在田垄间收获着稳稳的幸福。

“我家5亩地流转出去,每亩年租金2500元,一年稳稳收入12500元。”务工群众祁忠算起了账,脸上笑意盈盈,“以前自己种,风险高、成本大,有时候收成都不够本钱。现在土地流转给企业,我们还能在基地打工,一举两得。”

租金之外,务工收入更是让农户们心里踏实。基地优先吸纳水电移民安置点村民参与中耕管理,日薪120至180元,年人均可增收1万至2万元。祁忠和妻子都在基地务工,“两个人一个月能挣八千多,家里老人也能照顾到,老板通情达理,老人要是不舒服,请假回家也方便。”

稻旅融合 好风景孕育新希望

眼下的忙碌,正孕育着更长远的蓝图。依托金沙湖的秀丽风光与深厚的彝族稻作文化,这片稻田未来将被打造成“江边稻香”旅游品牌,让农耕的辛劳与丰收的喜悦,都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吸引力。

“现在管好稻田,秋天就能迎来金黄稻浪。”杨超眼中充满期待,“我们计划深挖彝族稻作文化,让游客来不仅能看金沙江景,还能体验插秧、收割,尝尝刚碾出的新米。到那时,这片稻田的价值可就不止于产粮了。”

风吹稻浪,送来的不仅是盛夏的清凉,更有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在金沙江畔,这片千亩稻田正用科技的力量、创新的模式,书写着干热河谷里“粮仓变金山”的崭新篇章。

上一条:元谋县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下一条:不断擦亮“元谋人”金字招牌 奋力开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