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元谋县围绕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蔬菜发展,用工业化手段组织蔬菜生产,以大手笔招商带动产业升级,称为“金沙江畔大菜园”、“挂在成昆线上的菜篮子”。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先进单位”,2017年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称号。
一、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种植冬早反季蔬菜自1977年起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元谋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不断加快,每年蔬菜种植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产量60多万吨。2020年,全县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24.9亿元、29.8亿元、41.4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74倍、2.58倍、1.9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0.7:24.7:44.6调整为2020年的25.9:31:43.1。绿色品牌打造富有成效,累计获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81个,获商标注册农产品88个;2017年被国家农业部等授予“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一县一业”示范县,获批“全国元谋冬早果蔬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黄瓜园镇以青枣特色产业入选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制繁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累计进行各类蔬菜品种实验研究2685个,完成全国育种项目86个,实现元谋绿色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2:1,位居全州第一。农业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冬早蔬菜科技园、热带水果科技园、种业科技园、花卉产业园等“园中园”及“一县一业”示范县、国家麦类蔬菜科研冬繁育种基地建设全面实施。
同时,深化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焦改革与发展,全方位探索激发各种活力,蓄积追赶超越后劲。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网上可办率达100%,审批总体提速率达84%以上。持续推进农村、农林等领域综合改革,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诚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县推送到云南省信用信息服务化平台信用信息共26万条,全县企业纳税人纳入信用管理户数2550户,个体工商户纳入信用管理户数1.5万户。三是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推进。持续巩固深化与同济大学、曲靖市民族中学、州级医院密切合作关系。全面改善招商引资环境,2020年完成重点在谈项目36个,引进项目106个,完成协议总投资额70.43亿元,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增长25.9%。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蔬菜产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蔬菜产业流通市场建设仍然滞后。尽管果蔬批发市场在业内知名度较高,但从放眼全国的大市场、大流通来看,市场季节性较强、分区不明显、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果蔬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全县果蔬产品流通模式还处于现货交易的传统集散阶段,大多数果蔬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小规模零售现货交易,农民个体销售户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由于风险高、投入大,大部分果蔬营销企业都是外来的,缺乏本土果蔬营销企业。
三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缓慢。虽然电商起步早,项目实施早,但全县电商销售人才缺乏,营销手段单一、电商氛围不浓厚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果蔬产品仓储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全县大部分的果蔬基地、农产品加工及龙头销售企业均缺乏适度规模的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导致产业无法做强做大。许多企业在农产品收购旺季,只好匆忙鲜买急卖,不能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实现储存增值、加工增值。
五是特色果蔬产品品牌效应不强。虽然获奖、认证的产品较多,但在品牌应用上没有发挥有效作用。许多乡镇果蔬产品生产仍然存在盲目性,不善于把握市场规律和注重品牌发展战略,局限于“什么产品价格高,今年农民就种什么”。在区域特色、挖掘历史产品风味品质等文化、包装宣传品牌方面做得不够,即使有了品牌,在基地发展规模上也偏小、不敢大胆宣传,没有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
三、下一步的具体做法
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3+2+3”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一产提质增效。持续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稳定农业生产,全面推进蔬菜、水果、制繁种、花卉四大优势产业齐驱并进发展。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全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入选云南省“十大名品”2个以上。全面推进“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创建、特色优势蔬菜产业集群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约化发展。打造元谋县特色农产品(果蔬)加工产业园,打造县域绿色食品加工集群,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力争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6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