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凉山乡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截至目前降雨量达到578.7毫米,是去年同期260.3毫米的2.2倍,为全县降雨量最多的乡镇,地质灾害呈现出易发多发趋势。2025年6月23日,凉山乡那迪村委会大麦冲下村村民小组长何绍江在巡查地质灾害隐患过程中,发现村民何绍忠户房屋背后山体出现裂痕,随即向那迪村委会、凉山乡自然资源所报告,凉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前往隐患点排查,经现场排查发现何绍忠户背后山体出现裂痕、房屋墙体出现裂缝,乡党委政府果断将何绍忠户及周边群众全部转移至那迪小学临时安置点,并在危险区域安装警示牌4个、设置警戒线270米,安排专人负责巡逻,防止人员回流。2025年6月24日何绍忠户房屋倒塌,山体出现滑坡迹象,经县自然资源局、技术单位现场勘查,系推移式小型中层岩石土质滑坡,圈定滑坡面积约3500平方米,估算滑坡体积约2.97万立方米,现状滑坡不稳定,导致受灾1户5人,直接威胁5户23人,间接威胁8户31人。因处置果断、转移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转移群众生活有保障,秩序正常、情绪稳定。
面对持续强降雨天气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凉山乡始终践行“两个至上”,坚决扛起属地管理责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拉网式排查风险隐患,联动式开展监测预警,扎实做好应急准备。
一是全域排查,实现隐患管理“一张图”。发动基层网格员、地灾监测员、乡村组干部,对全乡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点、重点路段、重点河道、学校、宗教场所、村庄周边以及民房开展全方位的摸排,强化“汛期一日一巡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管控机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逐一登记,并分类梳理坍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灾规律,绘制凉山乡隐患分布“一张图”,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精细调度。今年以来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发现新增隐患点2处,发现道路坍塌隐患40余处,房屋安全隐患9处,有力夯实主动防灾基础。
二是全时预警,构建信息传输“一张网”。强化乡气象、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以及4个村委会的协调联动,动态分析易灾风险点位、风险时段、风险等级。严格落实“1262”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应急广播、户外显示屏及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收到强降雨预警时,由乡自然资源所督促涉及区域地灾监测员提醒群众做好防范准备。今年以来通过各类平台推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00余次。
三是全民联防,筑牢群防群治“一道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通过健全“乡—村—组”三级监测网络,发动乡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和群众共同参与隐患排查、灾情速报和应急响应,形成“人人都是监测员、个个都是预警员”的联防格局。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提升群众识灾避灾能力,让地质灾害防治从“政府主导”拓展为“全民行动”,真正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今年以来,共开展地质灾害演练6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10余份。
四是全力避让,绷紧守护人民“一条线”。聚焦“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等五个关键环节,动态复核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安全。根据降雨和地质条件科学研判,第一时间通过应急广播、电话、微信群以及敲锣打鼓、上门喊醒等方式,快速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落实乡村干部用心用情做好安置服务,确保“转得出、安得稳、管得住”。今年以来,共转移群众6户28人。
五是全程值班,打造应急响应“一键通”。严格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认真做好值班记录,按制度处理值班期间的各类事项,杜绝擅离职守、脱岗等行为。接到预警信息时,所有乡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全员待命,电话24小时保持候畅通,全力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及时做好地质灾害事故信息报送和处置工作,保证发生突发事件后反应迅速、指挥得力、处置及时、救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