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金沙江畔的元谋县姜驿乡山野,光伏板阵列与连片烟田交相辉映,汩汩清泉通过三级提水系统向千米高山攀升,孕育着“金叶田”和“聚宝棚”的希望。今年以来,姜驿乡以“光伏提水+粮烟轮作+烟菜轮作”为核心,构建“水—田—产”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为滇中山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光伏提水,破解“水困局”难题
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库区,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元谋县姜驿乡提水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该工程采用三级提水方案,取水点为金沙江左岸乌东德库区,沿途分别向旧村水库、火头田水库、月亮田水库、新海水库、跃进水库、太平水库等8个水库补水。
“为适应库区水位35米的高差,项目采用了浮船泵站,通过浮船装4台1400千瓦水泵,水从浮船通过摆臂抽到泵站,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做法。”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志林介绍。总投资9.35亿元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三级光伏提水实现金沙江水扬程970米,每年引水1984.6万立方米。
光伏供电部分规划60兆瓦装机容量,采用“光伏发电—水泵消耗—满足储能—余电上网”模式,33个发电单元的12万块单晶双面组件,预计年发电量9000万度。姜驿村党总支书记罗正富满怀期待地说:“以前浇地靠人背马驮,等泵站建好,光伏水就能直接送到田间。”工程完工后,将大幅提高灌区用水保证率和土地产值,亩产值将从3000元提高到2万元,灌区农业产值增加值可达33.9亿元。
粮烟轮作,土地生金有妙招
在已建成的光伏板阵列旁,现代化大棚里的樱桃番茄正迎来采收季。“120亩标准化大棚预计亩产5吨至7吨,优质果每公斤售价10元,亩产值突破5万元。”种植大户盛光喜指着分拣线说,冷链物流车每天将5吨至10吨番茄发往北上广,冷链物流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品质的“保险栓”。通过与中铁特货、京东物流等企业合作,姜驿乡已构建“产地预冷+恒温运输+末端冷藏”的全链路冷链体系,不仅让番茄直供外地,更支撑起“按颗卖”的高端定价。
此外,当前推动的“粮烟菜”轮作模式,通过精准规划移栽节令,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40%,构建起“稳粮扩烟、以烟促粮”的协同发展机制。在种烟过程中,烤烟根系在生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其它经济作物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生长,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截至8月,姜驿乡粮食种植面积达36260亩,涵盖了多种适宜本地生长的粮食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烤烟种植面积达10100亩,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成功带动553户烟农参与其中,户均种植面积达到18.26亩,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农民致富,多渠道增收有保障
“分拣计件一天能挣200元至300元,全家四口人月收入超万元。”华丰村村民杞仕金话语间满是欣喜。乡政府引进的元谋森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模式,建成700亩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增收600多万元。
光伏提水工程在灌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将满足提水用电需求后的余电输送至电网,产生的收益可补贴群众用水价格,降低群众用水成本。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更为乡村能源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姜驿乡的产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截至8月,27个新型经营主体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夏秋蔬菜种植产业,全乡土地流转规模扩大至11774.31亩,为村集体增加了58.9万元的收入,让243户农户收获了706.45万元租金,实实在在地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蔬菜种植产业还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吸纳了1800余人到种植基地务工。其中,长期就业岗位500余个,季节性用工13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随着光伏提水工程加速推进,姜驿乡正以“水润田、烟生金、菜飘香”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