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毕业学生到扶贫干部,从懵懂无知到沉稳自如,2018-2020两年的基层扶贫历练,我和我挂包帮扶的贫困户都在奔跑着,收获着,贫困户的脱贫之路就是我的成长之路。
2018年10月8日,是我到羊街镇报道的第一天,职工会上,我介绍完毕就回到座位静静听讲,恍如回到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不同的是,讲的内容都是我听不懂的字眼,“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三卡”“小额信贷”……我的大脑快速搜索着能与之相对应的文字来记会议记录,却对这些词的含义一无所知,一场会开下来,我的头又涨又晕,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一周后,我被安排挂包张映明户,见到了真实的“三卡”。“三卡”上写着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的信息、享受过的政策和收入情况,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帮扶责任人信息换成自己的,然后更新贫困户的其他内容,把“三卡”挂到贫困户家。也就是从这套“三卡”开始,我真正推开了基层工作的大门,踏上了扶贫之路。
摸清贫情,对症下“药”。为了准确反映贫困户帮扶情况,开展后续帮扶工作,我上网查找相关文件,向同事请教“三卡”填写规范和政策的适用情况。通过查看贫困户档案和向同事询问解了张映明家的大概情况后,同事带我骑上了上山的小摩托,直奔张映明家。张映明家只有2个人,他和他的母亲陈秀方,主要靠着家里的三亩地过活。一进门,已被压得很紧实的黄土院子和一栋勉强算两层的小楼一览无余。张映明家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由于母亲年纪大,要照看母亲无法外出务工所以收入过低。针对这一情况,我鼓励张映明积极参加技能培训,邀请烤烟指导员传授种植烤烟的技术,并且帮助他申请了镇内的专业扑火队岗位,让他在有固定工资收入,还能照顾母亲。一年下来,帮扶成效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策理论也从最初的“听不懂”到后来的“会吸收”,对遇到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夯实责任,巩固成效。2019年,雨季来临时张映明家的屋子出现了漏雨的情况,院子里的泥土经过雨水的浸泡后也变得泥泞湿滑,二楼堆放的粮食被雨水打湿发霉,这个老实的庄稼人脸上布满了愁容。虽然他家在2018年就实施了危房改造,但面对大雨的侵蚀,老房子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改造”。张映明家所在的位置是甘泉村委会唯一的“山区”,进村路远且弯弯绕绕坡度大,仅有一条2米宽的山路可进村,运输材料难度大。2019年新一轮危房改造开始后,我联系了改造施工队,收入的提高让张映明有了底气,同意施工队拉材料帮其修缮房屋和打水泥地板改善居住条件。看着敞亮的院子,张映明喜笑颜开,决心扩大烤烟种植规模,好好挣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将来再娶个好媳妇。张映明心态的变化让我由衷的为他感到开心,看到一颗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正在破土抽芽,我自己好像也得到了“改造”提升,找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所在,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尝到种植烤烟的“甜头”后,2020年,张映明从别家承包了4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规模,加上自家原有的地抓住农时一口气种了6亩烤烟,还种植了番茄、无筋豆等作物。我担心他一个劳力兼顾不了这么多土地会种不好,他笑笑说:“没事,我还年轻,有的是力气,忙不过来的时候出钱找人帮忙干就行了,国家帮扶到位了,致富就要靠自己”。听他说完,我也笑了,深感欣慰。原来我的工作、我的努力可以帮助改变一个家庭,况且还有家人的支持,还有那么多的一线扶贫干部和我站在一起,我更要奋发向上,不辜负这份工作,不辜负群众的期盼。
全力攻坚,一往无前。在扶贫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到劳动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在张映明的脱贫路上,我学会了百折不挠、勇于实践。在成长的道路上,困难何其之多,只要携带一颗坚持的心,即使 荆棘遍布,也阻挡不了前行的脚步。2020年8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期,我转为了预备党员,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工作者,我无比骄傲,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任务,更是基层贫困群众的福祉,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完成党赋予的使命,与所有扶贫干部勠力同心、奋力前行,去斗贫、去战贫,以奋斗的节奏谱出最美的脱贫攻坚曲,以实干的节拍唱响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