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楚雄州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对我州部分彝族地区婚嫁“高聘礼”进行管控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19年末,元谋县户籍总人口218594人,其中:汉族128141人,占总人口的58.6%;少数民族人口90453人,占总人口的41.4%。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65951人,占总人口的30.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9%;傈僳族19541人占总人口的8.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1.6%。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65951人、傈僳族19541人、回族1646人、苗族1679人。近年来受传统婚俗陈规陋习的影响,部分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少数彝族地区出现了“高聘礼”的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我县已采取了以下措施有效遏制了“高聘礼”现象,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一约四会”为抓手,抓实遏制“高聘礼”工作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是村(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是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以“一约(即: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四会”(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为抓手,倡导晚婚晚育、尊老敬老养老新风,改革有关陈规陋俗,提倡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家庭暴力、侵犯妇女,特别是出嫁、离婚丧偶女性合法权益等,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制和约束性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元谋县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实施方案的通知》(元文明办联发〔2018〕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建立修订完善相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约四会”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我县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到目前为止我县78个村(居)委会下辖的625个村(居)民小组均已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
二、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扎实开展“高聘礼”整治
按照省州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县于今年7月启动加强婚姻管理引领婚育新风三年专项行动,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县人民政府相关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教育体育局、县人社局、县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元谋县加强婚姻管理引领婚育新风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元谋县加强婚姻管理引领婚育新风三年专项行动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依法婚育、婚事新办,推进移风易俗,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早婚早育、包办婚姻违法行为,反对索取“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违反公序良俗行为。截至目前,我县共开展婚育新风宣传40场次,十乡镇均已召开会议对婚育新风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三、以宣传教育为重点,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积极争取在彝族民间有一定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德高望重的毕摩、非遗传承人或退休干部,在彝族民间充分发挥好民间组织在引领婚嫁新风尚方面的作用,充分借助民族民间组织团结群众和双语宣传婚育新风法律政策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管控“高聘礼”的成效。如2017年5月由退休干部牵头组织的元谋县第一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协会“元谋县彝族北部方言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协会”,协会成立后,积极推广节俭婚礼文化,促进婚事新办、婚礼俭办。二是倡导婚礼新风,向凉山乡广大群众印发《可怜的彝家女儿致各位爷爷奶奶父母的公开信》,引导凉山乡彝族群众节俭办婚礼。把家庭作为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切入口,使广大家庭成为移风易俗的实践主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动全乡家庭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创建,以良好的家风带动社会民风。三是在元谋县彝族(北部方言)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相关活动中针对凉山乡彝族“高聘礼”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提倡严控婚嫁“高聘礼”,对婚嫁“高聘礼”的由协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低聘礼”的协会授予“模范家庭”称号,并对家庭给予表扬奖励。2018年来,协会对6个“低聘礼”的家庭进行表扬奖励,对遏制“高聘礼”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
感谢农工党楚雄州委为我县“高聘礼”整治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开展“高聘礼”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高聘礼”现象。
2020年11月2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强武 821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