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洪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提案,已交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你的提案提得非常好,感谢你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元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优势,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冬早蔬菜、热区水果、现代种业等产业,深入实施农业发展“一二三”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国家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设施条件改善)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设施农业全面推进,设施栽培的产值和效益显著,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经
济稳步增长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2023年,全县发展设施农业8.57万亩,总产值2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4元,连续21年领跑全州。
(一)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全县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元马、黄瓜园、羊街、老城、物茂等5个乡镇,主要品种为黄瓜、番茄、茄子和有机叶菜,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74万亩,产量35.04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40%,产值13.70亿元,平均亩产值3.46万元;其中:连栋大棚种植面积3.40万亩,单体大棚种植面积1.65万亩,竹木棚种植面积0.68万亩。
(二)设施水果种植情况。全县设施水果以葡萄为主,种植面积2.69万亩,占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的19.64%,产量4.71万吨,产值9.26亿元,平均亩产值3.67万元;其中,连栋大棚种植面积0.4万亩,单体大棚种植面积0.49万亩,中小拱棚种植面积1.79亩。
(三)育苗设施建设情况。全县共有32户蔬菜育苗合作社、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工厂化育苗设施面积1387亩,产值4.84亿元。其中:连栋大棚育苗面积863亩,单体大棚育苗面积516亩,中小拱棚育苗面积8亩。
二、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近年来,通过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先行区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制种大县、新
型经营主体培育(生产设施条件改善)等重大农业项目,全县现代设施农业助推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为48.8%;建成冷库278座共9.34万立方米,可加工处理果蔬产品73.5万吨,农产品预冷保鲜比例64.65%;有种子检疫检验设备35台套,种子分选加工设备102台套,各类实验仪器设备224件;建成高效节水示范区20.2万亩,节水灌溉比例达83.5%;建成农业生产设施大棚8.57万亩,蔬菜育苗设施面积93万平方米,育苗18亿株以上,茄果类蔬菜品种100%实现工厂化育苗。
(二)提高了农业组织化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果然好、浙滇、芸岭鲜生、自然之星、羽田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建设设施农业果蔬生产基地,加快蔬菜生产端、加工端、市场端全产业链标准化服务,带动3.5万农户种植蔬菜18.6万亩,农村居民种植蔬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4.93%。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比重达64.6%;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97.4%。
(三)提高了农业绿色化水平。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8%,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2%,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2%,肥料利用率达42.8%,农药化肥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制定发布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标准11项,建成100亩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挂牌保护基地10个,22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注册国家追溯平台开展网上质量追溯,2家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书,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3.9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认定面积17.1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面积21.05万亩。“元谋青枣”“元谋番茄”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四)提升了主导产业规模化水平。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县规模化连片种植果蔬25.6万亩。以河南客商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元马镇、黄瓜园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示范种植黄瓜4.4万亩,市场优势明显,带动全县黄瓜产业快速发展。
(五)提高了产品经济效益。一是设施果蔬亩均产量比传统种植增加20-30%,产品品质更好,口感更佳,果蔬商品率比传统种植提高5-10%,果蔬均价比传统种植高20%以上,既可调控果蔬上市时间又可延长上市期;二是设施果蔬种植收益比传统种植更加稳定,亩均纯收益为1-1.5万元,比传统种植亩均纯收益增加0.4-0.7万元,设施农业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显著。
(六)建立了稳定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一是企业流转农户土地,农户不仅获得每亩2500—3500元土地租金,还可到基地务工,获得每天120元—150元的务工收入;二是采取“保底+分红”模式,企业雇佣当地农户入园直接参与管理,按照20至30亩为1个单元,企业与管理人员签订管理单元亩产量,企业每月支付保底工资,待产品销售后按分红提成支付工资;三是农户以土地直接入股,企业出资建设农业设施,农户变成企业股东,既有就业工资,还有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四是引导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稳价销售,建立推广“合作社+基地+社员+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共赢,被誉为“元谋模式”在全省推广。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设施大棚投入成本高。据悉,建设1亩钢架大棚需投入2.5–3万元,建设1亩高标准育苗钢架设施大棚需投入10–15万元,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和设施条件改善项目资金有限,每亩仅能补助资金3000元,尽管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对大棚建设需求较大,但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只能降低大棚建设标准或沿用传统露天栽培方式。
(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突出。一是元谋土地产出率和复种指数较高,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费用高,农产品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种植收益不可控,资金缺口大。二是农业经营主体设施生产基地为租用农户土地,未形成固定资产,没有抵押物,银行不愿给企业贷款,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还普遍存在。三是财政资金对设施大棚的补助比例相对过低,仅在25%以内,企业自筹资金压力大。
(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县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面积占比较高,80%以上的大棚设施主要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结构简易,在遇大风、降雪、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易发生倒塌、压垮或变形,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四)设施装备落后。设施农业技术装备不配套,部分专用种植品种、精细化调控设备、田间小气候监测仪、水肥一体、喷淋系统、降温设备等自动化控制设备不配套,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
三、下步工作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设施。以元马、黄瓜园、老城、物茂、平田、羊街等乡镇设施果蔬种植优势产业为主,实施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推广热浸镀钢架结构,增高增宽去立柱,扩大生产作业空间,增强设施安全性,提高宜机化水平;升级落后棚室设施设备,完善保温增光、墙体骨架、电动卷帘机、苗床、网室、升降温设备及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大力推广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设施升级、消费升级和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育苗设施和果蔬生产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二是提升现代育苗设施。集成推广自动化播种线、全自动嫁接机、自动分级移栽机、催芽室、愈合室等工厂化育苗装备,实现育苗全程自动化管理。配置室外气象站、室内环境传感器、种苗长势视频监控系统等数据采集设备,以及补光、电动开窗、电动卷帘、二氧化碳施肥等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温室大棚光温水等环境自动调控。
(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投入机制,对重点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农民新建连栋大棚给予一定比例贷款贴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扩大设施农业投资。二是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贷款需求予以优先支持,扩大农民小额贷款覆盖面;鼓励担保机构支持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在享受融资性担保公司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担保风险资金,降低农业担保风险。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各金融机构要创新打造“大棚贷”“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贷”“大型农机装备贷”等抵押融资贷款新模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推动设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健全完善设施农业维修和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增加设施农业“设施保险”险种,加大政策保险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三)强化主体培育。一是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设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现代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二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经营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以订单农业、技术支撑、多渠道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参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棚室设计开发、设施装备运维、良种繁育推广、绿色统防统治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加快农业招商。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全力招引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农业大项目落地元谋、更多企业投资元谋,为设施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添动能、增后劲。
尊敬的刘锦洪委员,感谢你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设施条件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等建设项目为牵引,全面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