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元谋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sewghgy 公文目录:发展规划 发文日期:2018年04月10日 主题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机构:元谋县政府办

(2011年3月1日元谋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前言………………………………………………………………4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5

第一节“十一五”奠定的发展基础………………………5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14

第三节 发展思路……………………………………………16

第四节 主要规划目标……………………………………16

第三章“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18

第四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20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和主要举措…………20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主要举措………………24

第三节 民生建设的任务和主要举措……………………32

第四节 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任务和主要举措………40

第五节 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主要举措……………43

第五章 保障措施………………………………………………45

前 言

“十一五”期间,全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富民强县”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 迎难而上,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同时,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旅游业发展进程,高度重视并加快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推进“和谐元谋”建设,确保了全县“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元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加快元谋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利推进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省、州、县党委和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要求,针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本规划突出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创新、发展与稳定的重大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争全县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十一五”奠定的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总体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克服了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干旱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总量目标:

——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09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5.3亿元的144.4%;人均生产总值完成10291元,完成规划目标7000元的1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9.2亿元的215.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2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亿元的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3.2亿元的161.4%。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 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6.5:18.4:35.1调整为39.5:24.1:36.4,第一产业下降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 2010年,高中升学率达到71.5%,完成规划目标70%的102.1%;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完成规划目标98%的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完成规划目标98%的100%。

人民生活发展目标:

——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3元,完成规划目标4000元的119.6%;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全面完成规划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85%,完成规划目标90%的10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完成规划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预计达到21.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规划目标6‰以内;森林综合覆盖率达到46.6%,完成规划目标40%的11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完成规划目标95%的104.2%;全县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年度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05年

“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规划目 标数

完成“十一五”目标数比例(%)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经济发展总量目标

生产总值(亿元)

9.59

10.93

12.8

15.28

17.79

22.09

15.3

144.4

人均生产总值(元)

4601

5176

6028

7181

8337

10291

7000

147

农业总产值(亿元)

6.85

8.13

9.21

11.22

13.12

14.8

9

164.4

工业总产值(亿元)

6.87

8.54

10.54

13.27

16.86

21.08

16.3

129.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59

6.18

7.6

10.6

15.14

19.82

9.2

215.4

财政总收入(万元)

5687

7338

9400

11295

11509

12138

10000

12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3

2.7

3.1

3.9

4.8

5.2

3.2

161.4

2、经济结构指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46.5:18.4:35.1

43.3:18.7:38.0

38.8:19.3:41.9

41.1:20.0:38.9

44.2:19.8:36.0

41.9:21.5:36.6

37.7:28.6:33.7

3、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9

99.6

100

100

100

99

101

初中升高中升学率(%)

45.6

59.83

58.42

72.52

75.37

71.5

70

102.1

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

140

140

139

140

150

≥157

95.6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6

96.5

95

96

97

98

98

1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6

96.5

95

96

97

98

98

100

4、人民生活发展目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9056

10936

12047

13702

14800

16238

13300

12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838

3044

3556

4019

4333

4783

4000

119.6

城镇化率(%)

25.4

26.7

28.1

29.7

31

32.5

32

101.6

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42

45

64

75

84

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7.15

87.15

90.6

90.64

93.85

90

104.3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

2.8

2.9

2.72

3.1

3.5

≤3.5

5、可持续发展目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20.91

21.07

21.3

21.3

21.4

21.47

≤2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3.66

3.16

4.19

3.33

3.67

≤6

100

森林综合覆盖率(%)

38.3

38.3

46.6

46.6

46.6

46.6

40

116.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0

100

100

99.5

99.8

99

95

104.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19

-5.07

-4.01

-3.08

二、主要成就及奠定的基础

(一)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县始终坚持“投资拉县”战略,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扎实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33亿元,为“十五”期间13.27亿元的4.5倍,年均增长34%。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乡公路等级率和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用水保证率达到65%,县城居民生活用水保证率达到100%,全县总库容达1.28亿立方米,新增库容325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8万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5.4%上升到32.5%,提高7.1 个百分点。以元谋第一高级中学、元马镇初级中学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共完成教育教学房屋建设8.6万平方米,拆除D级危房4.8万平方米。元谋人博物馆、县体育馆及十乡(镇)文化站综合办公楼、司法所综合办公楼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县计划生育中心站以及十乡(镇)医院综合楼、六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站综合楼建设全面完成。黄瓜园镇、羊街镇、平田乡、姜驿乡、江边乡、凉山乡的党政综合办公楼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43个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已经建设或改造完毕。农业、林业、旅游、工业等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能源、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与治理。五年累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林35.38万亩,退耕还林27.4万亩,种植经济林果6.48万亩,种植能源工业原料林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森林综合覆盖率达46.6%。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11767口,节柴改灶30729眼,使用率达到100%。加强环境整治和综合治理,2010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三)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以及区域性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元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和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3.4亿元,实际引进县外到位资金7.24亿元,形成固定资产投资7.2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8.3%。

(四)“和谐元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网络、科技、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城乡统筹的农村医疗保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就业面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公民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诉求渠道畅通有序,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明进程不断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成效明显,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预防和处置各种灾害事故及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扎实做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和谐元谋”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 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2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38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3 元,年均增长1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县637个自然村中,有432个自然村通自来水,637个自然村通电,494个自然村通公路,五年累计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99个,农村面貌欣欣向荣;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201个,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5个,少数民族散杂居项目30个,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环境因素变化及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元谋绿色产业、县域工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将不断彰显,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在短期内将难以再现高速增长;科技创新竞争更加激烈,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低碳、环保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抢占的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制约矛盾日益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依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市场竞争、贸易摩擦、关税壁垒将成为各国对外贸易的障碍。

国内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定势;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不断深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元谋面临争取更大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机遇。

2.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元谋面临深度开发绿色产业,把自己融入东盟贸易经济圈的机遇。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元谋面临加快水利、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三农”难题的机遇。

4.《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元谋确定为楚雄州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形成楚雄州重点扶持发展的机遇。

5.发挥良好的光热、气候、文化、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元谋面临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机遇。

6.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为元谋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更为脆弱,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2.固定资产投资后续支撑重大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继续保持投资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3.县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支持能力不强,加快工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4.财源单一,财源培植乏力,财政增收形势严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力严重不足。

5.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题较多。

总体看,元谋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符合元谋实际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和楚雄州实施“楚北规划”等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抓好产业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抓好城乡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抓好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抓好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根据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潜在优势和发展机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全面发展。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积极统筹城镇与农村、山区与坝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努力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元谋建设全面发展。

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注重生态区域的保护;在产业开发建设上严格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主动与外部实现生产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加快县域内资源配置,推进体制、技术、管理的创新,不断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凝聚新的力量、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促进城乡公共范围均等化,积极扩大社会就业,鼓励自谋职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

第三节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实现“率先打造绿色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强县、中国南方极其重要的蔬菜集散地”三大目标,培强“绿色产业、县域工业、文化旅游业”三大产业,塑造“东方人类故乡、冬早蔬菜之乡、冬旅休闲之乡”三大形象,加快“开放元谋、文化元谋、绿色元谋建设”三大进程,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四节 主要规划目标

(一)打造全省绿色经济强县。全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二)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强县。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文化旅游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东方人类故乡”、“冬旅休闲之乡”形象牢固树立,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

(三)打造中国南方极其重要的蔬菜集散地。元谋农产品物流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总量快速增加,现代商贸物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效增强。

(四)建设开放元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发展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五)建设文化元谋。《文化元谋发展纲要》深入实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

(六)建设绿色元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015年,力争实现:

—— 生产总值达到44.4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2%(可比价);

——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当年价);

—— 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9.7:31.5:38.8;

—— 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49.3亿元,年均增长20%;

——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0%;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年均增长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9%;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18%;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 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

——耕地保有量≥2.68万公顷;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三章“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

按照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合理布局的原则,“十二五”将推行“一核、一轴、一中心、两园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重点实施“核心带动、中部崛起、多点开花”的战略意图,构建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业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特征的元谋特色经济。

一核(核心带动)

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元马镇为中心极点,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以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提升对能禹、黄瓜园及其它乡镇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公路108国道为主轴线,能禹、黄瓜园为节点,进一步优化发展要素,聚集工业发展;以龙川江、蜻蛉河沿岸重点加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示范区种植,兼顾其它宜植区域共同发展,巩固和扩大“全国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示范县”成果;以雷应山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15公里范围发展风力发电,以老城、物茂为重点区域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以物茂新华浪巴铺土林景观、金沙江和热坝田园风光、小凉山彝族风情、“元谋人”文化底蕴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坝区为中心、山区和半山区与坝区的优势互补,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促进互动并进,形成“一轴、一中心、两园区、多节点”的空间发展布局框架。

一轴

以108国道为主轴线,南北纵贯发展。

一中心

把元谋逐步发展成为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以楚雄州实施“元双经济带”、“永武经济带”为契机,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元马镇中心城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以大项目、大企业为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功能,提高服务和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县外资本与先进技术,聚集农村和外来人口,加快推进楚雄州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两园区

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产业聚集。以能禹为中心,依托成昆铁路、G5高速公路和国道108线及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聚集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形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以黄瓜园为中心,重点集聚矿产品选冶、生物能源及建材制造企业发展,形成矿产品加工及生物能源建设的工业聚集区。

多节点

以元马镇为核心,黄瓜园镇、羊街镇、江边乡、物茂乡等乡镇为多个节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打造绿色果蔬产业、县域工业和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养殖业,推进全县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元谋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极其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第四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

(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活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企业、资金、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村集约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村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业保险,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二)加强农村居民居住点的建设管理。强化农村规划的引导作用,合理布局农村居民住宅,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强村庄形态设计,体现地方特色,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车的通达率,继续加强农村水源点的建设和保护,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积极引导农村农民搞好安居房建设,加大农村居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农民住房的抗灾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巷道平整硬化“一事一议”政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的保障率。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条件,不断扩大有线电视、无线通讯和宽带上网的覆盖率,引导和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建设各个环节的管理,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三)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继续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坛罐窑水库建设移民搬迁、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工程。继续做好贴息贷款、山区农村劳务输出。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到2015年,力争实施250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

(四)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好农业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认真实施好科教兴县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全面整合县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产业聚集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新技术在农业、工业等产业发展中的驱动力。走创新发展之路,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加强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效提高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

三、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出发挥特色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方向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 积极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努力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发展体系,促进城乡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积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元马镇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过程。

——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电力、电信、网络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交通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及时收集处理、集镇垃圾统一集中处理、农村垃圾集中堆放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积极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建立。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产业框架与定位

依托自然资源、历年来的发展基础和自身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努力建立产业发展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化升级,逐步形成以绿色产业为基础,县域工业为主体,文化旅游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支柱与重点产业选育

(一)优化提升绿色产业,打造全省绿色经济强县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特色之路,建设云南省重要的鲜食果蔬种植基地、外销基地和绿色农业观光基地,率先打造绿色经济强县。

1.着力优化绿色产业结构。按照“提升蔬菜、兼顾粮果、拉动畜渔”的工作思路,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绿色产业体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巩固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在提升蔬菜质量、增加效益上实现突破。深入推进绿色蔬菜(A级)示范县建设,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中国南方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蔬菜良种研发推广基地、蔬菜品种改良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抓好滴灌、大棚、工厂化育苗等适用科技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全县蔬菜全部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元谋“冬早蔬菜之乡”地位更加巩固。发展壮大林果产业,山区加大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种植,半山区、坝区大力发展鲜食葡萄、青枣、小枣、龙眼、芒果等热带经济林果种植;积极配合楚雄州“中国西南国际葡萄酒城”项目建设,做好适宜地区酿酒葡萄规划种植。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乡镇或区域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畜、禽的养殖结构,积极引导农户或企业择优发展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养殖项目。加快黄瓜园大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努力实施畜牧良种化工程、饲料开发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扩大科学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养殖。发展生猪养殖,加快发展肉驴、肉牛、肉羊养殖;发展家禽养殖和特色畜禽养殖,兼顾发展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开发和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加快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着力培植绿色水产品。强化渔业资源管理,实施科技兴渔,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稳定烟草种植面积,保持烟叶产值稳步增长,有效增加山区群众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6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19万亩,总产量保持在7万吨以上;全县肉猪出栏24万头,肉牛出栏2万头,肉羊出栏9万只,肉驴出栏0.5万匹,家禽出栏8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总产量达到0.3万吨,总产值达到0.3亿元。

2.着力抓好“三化三区”建设。以标准化示范区、规模化示范区、区域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将元谋打造成为金沙江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制定粮食、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大推行标准化生产力度,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种养殖管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建设规模化示范区,加快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推进规模化连片种植,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等创办规模化示范园,打造一批现代烟草与现代出口蔬菜基地为一体的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区域化示范区,按照“连片开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要求,科学合理做好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促进农产品种养基地向适宜区域集中。实施绿色产业的整村推进,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大力扶持绿色蔬菜、特色经济林果、畜牧产品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产业全面发展。

3.着力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以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和小丙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建设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速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品种的更新换代。继续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着力抓好有机食品认证,全力抓好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申报,完善规范产品包装和标识认证的使用管理,将品牌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积极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积极推行“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创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型和农村专业服务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获得更多收益。引导农民整合生产要素,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积极探索高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努力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强壮大县域工业,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原则,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聚集发展,做大总量,提速增效,加快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元谋工业由传统化向新型化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转变,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纳更多客商到元谋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联合发展,逐步形成以能禹为中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以黄瓜园镇小那别片区和小雷宰片区为中心的工业聚集区,以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区,打造“一园三区”的元谋大工业园区格局,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15 户以上,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

1.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继续鼓励发展和做大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打造1-2户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以能禹为核心区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努力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并向其它乡镇和周边县市辐射发展;积极支持畜产品加工项目,争取1户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投入生产。

2.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以黄瓜园工业重镇建设为重点,大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以及昆明、攀枝花市资源开发型及生物科技型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铂钯、钠长石、钾长石、硅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高技术、低污染的冶金建材产业。按照园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强聚集区承载力。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落户推动聚集区建设,不断完善工业集聚区的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使之成为我县新型工业发展的增长点。

3.加快新型清洁能源发展。积极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在积极开发小水电的基础上,加快现有电网改造建设,增大容量。加大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建设工作力度,鼓励国有、民营企业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支持外来企业对龙川江、猛岗河、蜻蛉河的中小水电开发,支持国电云南分公司在元谋的太阳能、风能发电项目建设,支持云南龙川江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燃料乙醇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8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3万千瓦。

(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强县

认真实施《文化元谋发展纲要》,促进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元谋发展的“软实力”,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元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元谋”建设,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到2015年,力争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标准,努力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强县。

充分发挥元谋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文化、大服务”的要求,切实抓好“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围绕土林、金沙江、“元谋人”、小凉山彝族风情和热坝田园风光五大品牌资源重点加以开发建设,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择优布局重点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示范区域,积极推动金沙江元谋龙街渡—武定—禄劝皎平渡一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加强引导,规范服务,提升“农家乐”、宾馆酒店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引资力度,加快实施东方人类祭祖坛项目。加大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省、州及四川攀枝花市和西昌等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健全区域旅游合作的联动机制,全力打造元谋“冬旅休闲之乡”新形象;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地域性、纪念性、艺术性和礼品性的旅游商品,积极构筑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总量和质量;加强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环境治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到2015年,全县游客总量达到265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

三、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基础,打造中国南方极其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按照“发展大物流,建设大市场,促进大商贸”的理念,依托成昆铁路、108国道、G5高速和元(谋)-双(柏)公路纵贯全县的有利条件,着力推进以能禹为中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努力将元谋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极其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城“两馆”至能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主干道,不断提高市场载货能力、交通调转能力和其它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农产品物流市场功能,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的影响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制冷、包装、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行业,有效健全市场的辅助功能。坚持品牌营销,有效吸引周边县市甚至西南地区的农副产品在元谋集聚,努力增加元谋农产品的流通规模和总量;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和营销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协会、经纪人到全国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元谋绿色农产品直销点和专营区,促使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努力形成“集”和“散”相统一、相互协调的大流通格局。积极推行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实施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快递等现代流通业务。努力打造有利于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软硬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农产品物流企业到我县发展,促进企业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分支机构落户元谋,激活人气、做旺流通、繁荣市场。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城乡批发贸易业、零售业发展步伐,构建以城市为依托,乡镇为支撑,村级为基础的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到2015年,基本完成10个乡镇的综合商品市场改造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农副产品交易和消费环境。

第三节 民生建设的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加强以水利、土地开发、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水利、土地开发、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一体化发展,提高保障能力。

(一)加强供水治水工程建设。元谋地处龙川江下游,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新华、平田西部片区的水资源供给、骨干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改造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加强农村“五小水利”、“小康水利”“基本烟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确保防洪灌溉安全、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支持和配合好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认真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争取坛罐窑中型水库、埃小河小(一)型水库和依洒河小(一)型水库项目立项建设;争取东山大沟上段改扩建及麻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争实施龙川江河道治理,加快龙泉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农村水源保护、建设和人饮安全工程。积极配合省、州做好滇中引水和促进金沙江提水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县库塘蓄水达到14500万立方米,确保有效灌溉面积18.49万亩。

(二)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积极争取国家、省、州项目资金,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激励个人和社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有序推进未利用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按照“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依托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不断满足全县的用地需求;积极争取龙川江、蜻蛉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加大工矿废弃地、灾毁地、撂荒地的土地复垦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到2015年,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0万亩。

(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幅度提升区域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和整体运行效率、完善内部重要交通网络为重点,大力推进公路建设,形成公路与铁路对接、县乡道与国道和高速公路对接、村道与县乡道对接的纵横交通网络。

—— 公路交通。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扩大农村公路覆盖面,构筑完善、便捷、合理的公路运输体系。建设G5高速公路土林收费站至土林风景区二级公路;建设元谋至禄丰黑井旅游公路;积极争取国道108线物茂至老城段的路面升级改造建设;提高杨(柳村)花(同)公路路面等级。加大自然村通达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县城长途客运中心站、南部农村汽车客运站和全县公路交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到2015年,县乡公路高等级化率达到100%;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二十户以上的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路面硬化率到达50%。

—— 水运交通。加强金沙江航道综合治理,改造建设江边龙街渡码头,增强码头运用功能和货物吞吐能力,方便沿江群众出行,不断满足人流、物流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 铁路交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成昆高速铁路元谋境内的工程项目以及铁路站点建设。

二、加快集镇建设

坚持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县城集中的原则,遵循“强化中心、构造支点、全县联动”的县域城镇空间发展原则,强化县城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着力打造黄瓜园镇、羊街镇、物茂乡、江边乡4个县域重点集镇,带动其他乡镇协同发展,构筑全县分工合理、协调推进的城乡体系格局。

(一)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建设。以“楚北”规划实施为契机,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拓展城市空间,加强以城市道路、供水、排污、美化、绿化、亮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元谋人”博物馆、元谋县体育馆片区、沙地片区以及县城至能禹片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快特色农村集镇建设。从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区域环境等自身发展条件出发,以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为基础,积极培育各乡镇的经济支柱,农村集镇立足向旅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三农服务型三种类型方向发展。

—— 旅游主导型集镇。对具有丰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城镇,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依托土林景区,元谋古人类遗址等,建设以元马镇为核心,以物茂、江边、新华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集镇;加强与四川的交通联系,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为契机,迁建江边集镇,使之成为川滇交流的重要桥头堡。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 工业主导型集镇。对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和拥有矿产资源开采的黄瓜园镇,把工业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上,以工兴镇,吸引相关企业和生产要素集聚,实现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扩张。积极承接攀枝花等地产业转移,发展生物质能原料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冶金工业;利用成昆铁路黄瓜园货运站发展物流业,使之逐步形成元谋乃至楚北地区工业产品输出的中转站和工业重镇。

—— 三农服务型集镇。羊街镇是以彝族为代表的山区乡镇,最低海拔1246米,彝族人口超过全镇总人口的40%,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烤烟生产,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进行山区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建成以烤烟种植为主导的、逐步富裕的三农服务型民族示范镇。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先进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大中小学“校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设元谋第二高级中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两基”教育成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幼儿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农村、企业培养和培训多方专职人才。积极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改善干部教育基础设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竞争力,加快我县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争取县城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一步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注重城乡文化资源的利用,加强元谋人文化遗址和江边龙街红军标语的保护。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县游泳馆建设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县公民身体素质。

(二)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切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务人员、防保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档案馆建设,努力将县档案馆建成集历史档案管理、存查、展示、利用一体化的现代馆;加快县公安局和县人民检察院技侦办案综合楼建设,努力改善政法部门的办公和办案条件;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大力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养老事业,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机构建设,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努力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要求,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公共管理方式转变,形成互促共进、良性互动、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逐步缩小坝区与山区、城镇与农村收入差距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巩固教育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讯服务覆盖面,积极推进党政、企业、行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强化偏远地区通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到2015年,实现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无“盲区”。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加快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健全廉租房管理和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和加强外来人口管理。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公共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管理和应急体系,确立政府在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统一协调,整合公共危机预防和应急资源,建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齐全、灵敏高效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加强灾情监测系统、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加救援技术和装备的投入,加强公共危机救援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逐步建立起严密、快捷、高效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全县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切实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监管,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防洪减灾、地震预测预报和应急、气象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健康安全。

(五)推进“平安元谋”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综治维稳的有效整体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拓宽诉求渠道,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和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徒群众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有效作用,坚决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严厉打击境外非法组织、恐怖组织和地方黑恶势力。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

第四节 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任务和主要举措

按照均衡发展的原则,把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县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大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绿色元谋的总体要求,坚持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共同发展的路子,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辅之以人工林建设;以经济林建设为重点,辅之以薪炭林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提倡全民参与的水保意识,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坚持“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强化龙川江河道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严格控制重大生态破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森林综合覆盖率达到49%。

二、积极开展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控制增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及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到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废气排放达标率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 生活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建设。积极推进集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强以县城、能禹市场和主要集镇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巩固“甲级卫生城市”成果;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光热利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5年,农村沼气建池率达到80%,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45%。

—— 农业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加强废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禁止高残、剧毒农药使用,确保全县绿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制度,依法强化监督,保护好现有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严格产业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加强县城供水水源丙间水库、麻柳水库及其周边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严禁全县范围内居民饮水水源实施化学肥料肥水养鱼;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建立社会公共参与和有效监督机制。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坚持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产业发展,加强行业、企业、农村节能技改,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绿色环保产品,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四、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以发展水电、膏桐等可再生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重点,以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低碳应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消费等各方面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第五节 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解放思想,坚持走创新之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的精神革除发展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县、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水利管理体制和水务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强化增收节支,实现财税工作新突破

培植壮大优质高效财源,加大对投资规模大、牵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强财源发展后劲,不断壮大财源。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改进方式,强化手段,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领域的监控和征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支出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上。

三、健全机制,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政银合作、银企合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搞活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搭建担保和融资平台。支持商业保险、邮政储蓄等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走务实之路,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大力倡导和推行作风转变,大兴调查研究,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政务督查,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情况定期督查。建立快捷畅通的党政信息网络,重要情况和重大事件报告及时,处置得当。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加强县乡之间、部门之间、乡镇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争创一流业绩的创新意识,形成干事创业的整体合力。

五、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履职履责行为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进一步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愿望。

六、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从政形象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逐步扩大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布范围,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纠风专项治理和政风行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氛围,树立为民、务实、高效、清廉政府的良好形象。

第五章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把规划《纲要》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政府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作用。

一、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一)明确规划功能定位

规划《纲要》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它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实现《纲要》的目标,县人民政府将组织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社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县级重点专项规划,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政府各部门要紧密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本规划《纲要》中的相关任务。

(二)强化规划衔接

建立政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年度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方向,做到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年度工作计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约束性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

全县必须紧紧围绕本规划目标,密切关注国家投资重点,准确判断和把握投资方向,超前做好各类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实施以及实施后的跟踪问效工作,确保全县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州的立项和资金扶持。

(四)落实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制定的各项优惠、奖励和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发展绿色产业、县域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社会事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政策和制度对规划的保障

(一)加强政策和制度对规划的保障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认真落实好本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县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围绕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积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继续完善产权、财税、行政管理、干部考核等方面的体制和机制,为规划实施搭建良好的体制平台,形成机制、政策和制度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评估机制

为确保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全县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跟踪、监测和分析,中期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修订,并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向社会公布。

(三)扩大企业及公众参与度

规划《纲要》一经颁布实施,全县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三、组织实施一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十二五”期间,初步提出县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4类480项,规划总投资3941994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145项,总投资352980万元;采矿业4项,总投资27700万元;制造业27项,总投资156106万元;电力9项,总投资749599万元;其他能源1项,总投资5000万元;城镇基础设施23项,总投资167096万元;综合交通36项,总投资965875万元;物流14项,总投资48821万元;水利19项,总投资221254万元;房地产2项,总投资53005万元;公益性社会事业128项,总投资139916万元;其他服务业17项,总投资982356万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37项,总投资47793万元;党政机关及其他18项,总投资24493万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