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智能化电烤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金黄的烟叶在精准控温中散发醇香。凉山乡传统烤烟产业正经历一场由“煤”到“电”的绿色变革,科技赋能下的“金叶子”之路越走越宽。
初秋时节,太阳坡村烟农海有福站在新投用的集群式电烤房前,看着控制屏上实时跳动的温度湿度数据,脸上洋溢着笑容:“过去烧煤烤烟,整夜不敢合眼。现在一键设定,全程自动控制,烤出的烟叶品质更稳、价格更高。”
产业升级 从“经验烤烟”到“智能烘烤”
传统烧柴燃煤烤房不仅劳动强度大,还面临烘烤质量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凉山乡党委、政府将电烤房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该乡已建成智能电烤房330座,智能化改造率达100%。这些电烤房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可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精准复现最佳烘烤曲线。
“与传统烤房相比,电烤房将烘烤损失率从15%降至5%以下,上等烟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凉山乡烟叶收购点负责人介绍,电烤房实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
产业促农增收 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
旧村烟农何建海算了一笔账:“用电烤房后,每炉烟叶节省人工成本约300元,煤改电后能耗成本降低35%,加上品质提升带来的溢价,每亩增收超过1000元。”
凉山乡探索推出“电烤房+合作社+烟农”的运营模式,将烤房使用权优先分配给脱贫户和监测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预计2025年全乡烤烟产值突破1700万元,带动163户烟农增收致富。

同时,电烤房的使用延长了烤烟产业链。在非烘烤季节,部分电烤房被改造用于食用菌烘干、药材加工等,提高了设施利用率,而节省出的劳动力可以转移到种植养殖产业或本地务工,开辟了多元增收渠道。
生态保护 从“浓烟滚滚”到“绿水青山”
“以前烤烟季节,村里到处冒黑烟,空气里都是煤烟味。现在用电烤房,干净又安静,环境好多了。”上砍金村村民冷大姐的感受,道出了电烤房带来的生态效益。
凉山乡电烤房全面投用后,不仅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还保护了9万亩山林,更留住了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一转变契合了凉山乡实现“元谋生态屏障保护带”的“十四五”发展定位,为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了具体实践。电烤房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新风景。
政策赋能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推进”
凉山乡多方汇报、主动争取,有效整合烟草、电力、农业、环保等多部门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烟草主建、电力主供、烟农主体”的推进机制。

电烤房建设开展以来,凉山乡通过金融扶持方式,建立“补贴+信贷”模式,解决烟农改电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发放电烤房建设补贴近70万元,提供专项贷款300万元。县烟草公司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确保建设质量过硬、技术领先。县电力公司投资配套电网设施,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确保电烤房用电安全稳定。烟农以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建设,成为电烤房的“主人翁”,激发了其精心管理和使用的责任心。
如今,凉山大地上,电烤房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烤烟产业向绿色、优质、高效转型。这片片“黄金叶”,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黄金业”、美丽乡村的“生态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