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元谋县元马镇金龙社区江头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鲁朝鲜大爷和老伴罗丙莲手指间不停地剥毛豆,一斤带皮豆子剥出来只有4两,夫妻合作一天能挣得60余元工费。这对“银发”夫妻的身旁,几十位老乡邻一边忙碌着,一边谈笑风生。500公斤新鲜毛豆经过分拣包装,将搭乘冷链车奔向省外连锁超市的生鲜柜台。

务工车间位于“中介”起常琼家小院和紧邻的江头村活动场所,用工最多时,老人们坐满她家小院和活动长廊。元马镇金龙社区以群众就业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培养移民杞晓燕等致富带头人、挖掘起常琼等辖区熟悉基地情况且热心肠的“中介”、招“小商”设车间工坊、盘活村组闲置空间等方式建成220平方米“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与劳务公司、周边基地精准对接,合作设置毛豆剥壳、韭菜分拣、鲜花包装、葡萄分拣等适合老年人的“零门槛”岗位。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弹性工作制度与计件薪酬相结合的模式,每天迎来的70多位“银发上班族”中,还有部分留守妇女,这个打破年龄限制的零工服务驿站,让搬迁安置点群众真正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

在江头村西侧,占地1630平方米的“幸福里”社区正紧锣密鼓地施工。据金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闻启兵介绍,该工程投入使用后,将为周边10余家种植基地和400个务工岗位提供管理服务,相比当前务工车间总就业承载能力提升至500余人,也能将更多零门槛业态引进务工车间,进一步提升留守老人劳动技能,真正实现产业布局在哪里、“幸福里”就建在哪里、劳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把“工作岗位”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的同时,元马镇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置顶”,通过定期组织健康体检,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在劳作间隙享受人文关怀,实现“家门口就业,幸福里养老”,做到工作生活“零烦恼”。随着“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运转,社区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村头巷尾的留守老人少了,靠勤劳致富的身影多了。正如鲁朝鲜所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当‘上班族’,每天和老伴一起挣点买菜钱。虽然儿女不在家,但一群人热热闹闹的,一点不觉得孤单。”